南方日报讯
(记者/毕嘉琪 实习生/冉杰 通讯员/苏运生)没有彩旗盛典,却溢满温暖情谊。15日,素有“华侨最高学府”美誉的暨南大学平静地迎来108岁华诞,来自全球各地的校友纷纷赶回母校祝寿。恰逢毕业30年的近200位80级校友更“组团”归宁,在暨南园再叙同窗情。奥运冠军李小鹏和罗雪娟也前来助兴,与暨大师生骑车同游新落成的南校区,共植凤凰树。
暨大“史上最牛校史馆”开馆
欢呼、大笑、握手、拥抱……昨日的暨大校园里定格了校友、师生们重聚的各种幸福瞬间。除了聊天拍照,校友们还纷纷走进昨日剪彩开张的“新百年、新辉煌、新愿景”校史馆,重温母校的“威水史”。
这个被誉为“暨南史上最牛数字化展厅”的新校史馆融合了众多历史和科技的元素。展厅由中控系统智能控制,手持一台iPad便能控制展厅内所有的声光电影。不仅如此,新校史馆还引进了全新360度全息投影技术,观众不需佩戴任何偏光眼镜,就可以看到3D立体特效。馆内的三维虚拟数字沙盘还向校友们展示了暨大五大校区的布局和风景,让校友们体验“亲身”漫步校园的奇幻之旅。暨南大学大气所教授周振研发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和光子研究所教授关柏鸥的长距离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等高科技研究成果也在馆内展出。
除了“晒”高科技,新校史馆还“秀”出了暨大人的才艺:展馆展出了三幅价值不菲的山水画,分别是昔日暨南名师清道人、陶冷月、黄宾虹之作。
奥运冠军与暨大人共植凤凰树
今年9月启用的暨大南校区昨日同样热闹非凡。奥运冠军李小鹏和罗雪娟来到了师生中间,一同骑上公益自行车畅游新校区。沿着湖边宽阔的校道,绕过崭新的校舍,车队随后来到了一块草坪上。两位体育健儿与暨大的师生、校友们合作栽种108株小树苗,祝福暨大108岁生日。
据介绍,为了弥补南校区建设资金的缺口,暨大校友与社会合作办提出倡议,筹集专门用于采购树种的“绿化基金”。在学校各学院和机关部处的带动下,暨大马来西亚校友会、日本校友会、澳大利亚墨尔本校友会、香港校友会、广州校友会等海内外师生和校友积极响应,短短数月已筹集“绿化基金”超百万元。今年5月,基金会已将筹集的资金用于采购树种,于南校区栽种绿树400余棵。
“国家提倡节俭,校庆不办庆祝大会,今年的校庆形式是以校友为主体的一次新探索。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活动让校友们能全程参与体验,今后将每年的校庆都办成校友们的节日。”暨南大学校长胡军说。
关注
五个校区将实现差异化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今年9月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南校区启用,暨大如今已形成“一校五区”的格局。暨大校长胡军向媒体介绍,今后暨大五个校区将实现差异化发展:本部和大学城校区紧密结合,承担基础教育、基础研究、研发的功能;华文学院专注华文教育和教材研发;珠海校区发展特色学院;深圳旅游学院专注培养旅游人才。
目前,暨大南校区已在今秋开学迎来3000名大一新生。“未来部分研究生和所有研发团队也计划迁入大学城校区,建成特色研发中心。”胡军说。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学校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网络教育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历经多次分合迁徙,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
特写
毕业三十年,80级校友话当年:
“母校教诲如基因般融入血脉”
恰逢毕业30年,近200名80级校友昨日“组团”回校,在暨南园里寻找当年的青涩记忆。校友们告诉记者,30年前,80级是暨南大学复办后的第三届学生,他们参与创办的学生报刊、学生社团、学术活动,至今仍在暨南园留存。
“母校的教诲如基因一样融入我的血脉,激励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做一个认真的人,一个有进取精神的人,一个有情怀的人。”回忆起在校点滴,暨大80级校友、南方日报社社长张东明动情地说。
毕业于工业经济专业的80级校友张砂也特意从香港赶回母校。“我们从农村来到暨大读书,虽然那时没有电脑也没有风扇空调,但夏天光着膀子学习,也不觉得苦。”让张砂印象深刻的是暨大学子的活跃和好学。“周末到蒙古包跳舞,下午打球,晚上到图书馆占座,晚去一点都担心没有座位;写论文时同学们可以为了一句话看两本书。”
让80级校友刘文影感触深刻的则是暨大近年的快速发展。仍为暨南大学新西兰实验学校校长,他在异国致力于扩大暨大海外影响力,“我们负责暨大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新西兰的招生工作。”刘文影告诉记者,他从事华文教育的教材正是暨大华文学院所编,“暨大在海外的认知度非常高,海外的学生在学华文的时候基本都是使用这套教材。”
校庆当天,暨大也给了这些心系母校的学子们一大惊喜:为他们派发首批“校友卡”。凭着这张卡,校友们可以任意出入校园,也可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充值后,还能在食堂和体育馆使用。此外,学校订阅的电子期刊也会定期发送到校友手中。
作者:毕嘉琪 冉杰 苏运生
责编:苏运生